顯示具有 2008 Phonet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08 Phonet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14.2008

漢語拼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普通話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轉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1]
無論中國自己的規範還是國際標準,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字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著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使用範圍十分廣泛。海外華人地區,特別是華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台灣2009年開始,也將全面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形式構成
2.1 字母表
2.2 聲母
2.3 韻母
2.4 聲調
3 作用
4 漢語拼音化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7 腳註
8 參考資料

10.05.2008

母音

元音,又稱母音,是音素的一種,與輔音相對。元音是在發音過程中由氣流通過口腔而不受阻礙發出的音。
發元音時,氣流從部通過聲門衝擊聲帶,使聲帶發出均勻震動,然後震音氣流不受阻礙的通過口腔鼻腔,通過的調節而發出不同的聲音。發元音時聲帶必然震動,這叫做濁音。也有的語言發元音時聲帶不振動,發出清元音(voiceless vowel)。
元音並非在所有的語言中都與元音字母一一對應,一些元音字母的組合也可以表示特殊的元音,比如漢語中的某些複韻母;某些語言中一些元音字母在某些情況下不發音,如法語中元音字母「e」在詞末。
元音分兩大類: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大多數元音都是舌面元音,如國際音標的[a]、[e]、[i]、[o]、[u]等等,而漢語很多方言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緊張,包括平舌音(舌尖前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和翹舌音(或者稱捲舌音舌尖後音)如zhi、chi、shi、ri的韻母。

(Cited from: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9F%B3&variant=zh-tw)

輔音

發音語音學中,輔音,又稱子音,是語音的一類,與母音相對,發音時氣流發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完全或部分阻礙。

輔音的特徵
輔音可以依據數個特點 (distinctive feature)加以分類:[1]
A. 發音方法:輔音發音的機制,例如鼻音 (通過鼻腔)、塞音 (氣流被完全阻塞)、或是近音 (近似母音)。
B. 發音部位:在聲道中氣流受到阻礙的部位及所牽涉到的發音器官,例如雙唇齒齦軟顎等。一個輔音有時可能牽涉不只一個發音部位,例如顎音化喉壁化的輔音。
C. 清濁音:輔音發音時聲帶的振動模式。發濁音時,聲帶有充分振動;發清音時,聲帶完全不振動。
D. VOT(voice onset time):一輔音從除阻的一刻到聲帶開始震動,中間所經過的時間。送氣與否與VOT有關。
E. 氣流機制:通過聲道的氣流的產生機制。在大多數語言中,所有輔音都採取肺呼氣機制(pulmonic egressive),但部分語言也會使用緊喉音(ejectives)、內破音(implosives)、搭嘴音(clicks)等氣流機制不同的輔音。
F. 長度:輔音的發音中,阻塞維持的時間。在日文義大利文芬蘭文等語言中,一般輔音與雙輔音(阻塞較長)代表不同的音位。在愛沙尼亞文及少數其他語言中,甚至有三種不同的輔音長度,雖然牽涉其中的發音差異較為複雜。
G. 發音時的力道:一個尚未完全確立的特點,因為目前沒有觀察到任何語言純綷以力道來區分不同輔音。

所有的輔音均能以上述的特點加以描述,例:漢語中的"t"即為"清齒齦塞音" [t](未標明氣流機制)。
有些輔音會被區分為強(fortis)或弱(lenis),如"p/b"、"t/d",但這屬於音韻學(phonology)而非語音學(phonetics)上的區分。

References
^ Ladefoged, Peter &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s. ISBN 0-631-1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