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2009
Anna Mauranen
Her major publications include Linear Unit Grammar (co-authored with Sinclair, 2006), Translation Universals - Do They Exist (co-ed. with Kujamäki, 2004), Academic Writing. Intercultural and Textual Issues (co-ed. with Ventola199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Rhetoric (1993). She is currently running a corpus-based research project on spoken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the ELFA corpus).
Titles
Linear Unit Grammar: Integrating speech and writing
Sinclair, John McH. and Anna Mauranen
Studies in Corpus Linguistics 25
2006. xxii, 185 pp.
Translation Universals: Do they exist?
Mauranen, Anna and Pekka Kujamäki (eds.)
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48
2004. vi, 224 pp.
Academic Writing: Intercultural and textual issues
Ventola, Eija and Anna Mauranen (eds.)
Pragmatics & Beyond New Series 41
1996. xiv, 258 pp.
Se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Editorial Board
Languages in Contrast
Editorial Board
Studies in Corpus Linguistics
Advisory Board
Articles
(Note: some contributions may not appear in this list)
Fairclough, Norman and Anna Mauranen 1997. “The conversationalisat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 comparative view”. Political Linguistics, Blommaert, Jan and Chris Bulcaen (eds.), 89 ff.
Mauranen, Anna. 2005. “Contrasting languages and varieties with translational corpora”. Contrast in Context, Aijmer, Karin, Hilde Hasselgård and Stig Johansson (eds.), 73–92.
Mauranen, Anna. 2004. “Speech corpora in the classroom”. In Corpora and Language Learners, Aston, Guy, Silvia Bernardini and Dominic Stewart (eds.), 195–211.
Mauranen, Anna. 2004. “They’re a Little Bit Different… Observations on Hedges in Academic Talk”. In Discourse Patterns in Spoken and Written Corpora, Aijmer, Karin and Anna-Brita Stenström (eds.), 173–197.
Mauranen, Anna. 2004. “Spoken - general: Spoken corpus for an ordinary learner”. In How to Use Corpora in Language Teaching, Sinclair, John McH. (ed.), 89–105.
Mauranen, Anna. 2004. “Review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by Hilde Hasselgård, Stig Johansson, Bergljot Behrens, and Cathrine Fabricius-Hansen (eds)”. Languages in Contrast 4:2, 319–324.
Mauranen, Anna. 2004. “Corpora, universals and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Universals, Mauranen, Anna and Pekka Kujamäki (eds.), 65–82.
Mauranen, Anna. 1999. “What Sort of Theme is there?: A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Parallel Texts, Hasselgård, Hilde, Stig Johansson and Cathrine Fabricius-Hansen (eds.), 57–85.
Mauranen, Anna. 1999. “Will ‘translationese’ ruin a contrastive study?”. Languages in Contrast 2:2, 161–185.
Mauranen, Anna. 1996. “Discourse Competence — Evidence from Thematic Development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Texts”. In Academic Writing, Ventola, Eija and Anna Mauranen (eds.), 195 ff.
Mauranen, Anna. 1993. “Theme and Prospection in Written Discourse”. In Text and Technology, Baker, Mona, Gill Francis and Elena Tognini-Bonelli (eds.), 95 ff.
HOw to contact her
Anna Mauranen
Professor anna.mauranen@uta.fi
consultation: Thu 14-15 tel: 215 6127
room: B5004
4.21.2009
3.17.2009
君尊科技「LiveDvD」 多國語言魔法師 震撼全球
LiveDVD官網: http://www.livedvd.com.tw/
3.16.2009
語音合成
而合成後的語音則是利用在資料庫內的許多已錄好的語音連接起來。系統則因為儲存的語音單元大小不同而有所差異,若是要儲存phone以及diphone的話,系統必須提供大量的儲存空間,但是在語意上或許會不清楚。而用在特定的使用領域上,儲存整字或整句的方式可以達到高品質的語音輸出。另外,包含了聲道模型以及其他的人類聲音特徵參數的合成器則可以創造出完整的合成聲音輸出。
一個語音合成器的品質通常是決定於人聲的相似度以及語意是否能被了解。一個清晰的文字轉語音程式應該提供人類在視覺受到傷害或是得到失讀症時,能夠聽到並且在個人電腦上完成工作。從80年代早期開始,許多的電腦作業系統已經包含了語音合成器了。
應用
智能儀錶
智能玩具
電子地圖
電子導遊
電子詞典
參看
人機界面
語音識別
手寫識別
VOCALOID
初音未來
外部連結
TTS - ProgWiki
3.08.2009
菲律賓語-- 他加祿語
使用在 菲律賓
使用人數:
第一語言:他加洛語
第二語言: 超過 6 千萬
他加祿語使用在
菲律賓
區域:
呂宋島中及南部
使用人數:
第一語言: 2.2 千萬
第二語言: 超過 6.5 千萬
語系:
南島語系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婆羅-菲律賓語群 中菲律賓語支
他加祿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菲律賓 (以「菲律賓語(Filipino)」這個名稱)
管理機構:菲律賓語言委員會 (Komisyon sa Wikang Filipino)
他加祿語(Tagalog),又稱為塔加路語、塔加洛語和他加洛語1,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被使用於菲律賓。被當成是菲律賓國語及官方語言之一的所謂「菲律賓語」(Filipino),正是以他加祿語作為主體而發展出來的。
根據菲律賓政府2000年所進行的人口普查資料,在總數為76,332,470的菲律賓人當中,有21,485,927人是以他加祿語作為母語的。此外,還有將近5000萬的其他菲律賓人,則是以他加祿語作為第二語言。在菲律賓將近170種的本土語言中,他加祿語是唯一具有官方語言地位的一個語言(Wikipedia 2005a)。
目錄
1 名稱和歷史
2 語言分類
3 從地方語言到官方語言
4 他加祿語中的外來語舉隅
5 相關條目
6 注釋
7 和「他加祿語」相關的工具書舉隅
8 參考出處
9 外部連結
名稱和歷史
在他加祿語中,「taga」是「本地人」的意思,而「log」則是「河流」的意思,所以,「Tagalog」原本的意思是「住在河濱的居民」。
在西班牙人於16世紀佔領菲律賓以前關於他加祿語相關的文字紀錄不是很清楚。1989年在拉古那地灣(Laguna de Bay)發現了拉古那銅版銘文(Laguna Copperplate Inscription)。銘文上記載了一件免除債務的事件,在銘文上記載的時間是900年4月21日。銘文中有梵語、古爪哇語、古他加祿語、古馬來語的詞彙。拉古那銅版銘文現在藏於菲律賓國家博物館。
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當地人使用一種稱為「貝貝因」的音節為基礎的文字書寫他加祿語。西班牙人到來後,這種文字被拉丁字母所取代。
某些語言學家推測,和也被歸類為「中菲律賓語」的其他語言一樣,他加祿語可能也是發源於民答那峨島(Mindanao)的東北部或維薩亞群島(Visayas)的東部(Wikipedia 2005a)。
第一本用他加祿語所寫的書籍,似乎是在1593年所出版的《基督教義》(Doctrina Cristiana)這本書。這本書總共出了三種不同的版本,一個是用西班牙語寫作的,另外兩種版本則都是用他加祿語寫作的,一個是用「貝貝因」(Baybayin)的書寫系統,另外一個則是採用拉丁字母的書寫系統(Wikipedia 2005a)。
語言分類
在他加祿語的發展過程當中,由於語言接觸的結果,它從其他語言當中吸收了不少語彙。他加祿語因為是馬尼拉為中心的群島貿易系統的共通語,所以殖民時期受西班牙語影響較大。禮貌用語及比較嚴肅的名詞都從西班牙語舶來。此外還有福建話、英語、馬來語、梵文(經由馬來語)、阿拉伯語(經由馬來語和西班牙語)、以及在菲律賓呂宋島所使用的「邦板牙語」(又譯卡片片甘語,Kapampangan,屬於「北菲律賓語言」),都對他加祿語字彙的形成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Wikipedia 2005a)。
雖然他加祿語受到不少外來語的影響,但是,對語言學家而言,該語言仍舊呈現相當明晰的南島語言特質,和馬來語、印尼語、夏威夷語、帛琉語、乃至台灣南島語言,都有親緣關係(Wikipedia 2005a)。語法比印尼語,馬來西亞的國語馬來語要複雜,但沒爪哇語一樣分嚴格的社會等級用法,和臺灣的阿美語還有淵源關係。
更進一步地說,他加祿語屬於「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西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支」、「美索菲律賓語言」中的「中菲律賓語言」,和呂宋島東南方之比可半島(Bicol Peninsula)以及呂宋島和民答那峨島之間之維薩亞群島所使用的語言 --- 比如說比口語 (Bikol)、希利蓋農語 (Hiligaynon)、瓦瑞瓦瑞語(Waray-Waray)、以及宿霧語 --- 都有更接近的關係(Wikipedia 2005a)。
從地方語言到官方語言
使用塔加洛語的人,主要是分佈在呂宋島的中部和南部,包括大馬尼拉區、馬尼拉以北的5個省份、以及馬尼拉以南的6個省份。此外,位於呂宋島南部的鹿邦島(Lubang)、馬林杜克島(Marinduque)、以及民都洛島(Mindoro)的北部和東部,也都有塔加洛語的使用人口(Wikipedia 2005a;李林 2000)。
以前官方語言是英文。美西戰爭前用的是西班牙語。1935年,新當選該年成立之「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的奎松(Manuel L. Quezon),在菲律賓憲法第14條第3項中加上了所謂的「國語條款」:「…… 國會應該在某一個既存之本土語言(one of the existing native languages)的基礎上,盡最大努力發展出一個國家語言 ……」(引自Belvez 2002) 。在成立了一個特別的委員會經過一番研究以後,有8個使用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的「主要」語言成為菲律賓國家語言的候選對象。後來,只剩下兩個語言成為最後的競爭者,一個是宿霧語(Cebuano),另一個則是塔加洛語(Rubino 1998)。宿霧語是當時菲律賓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個本土語言,主要使用於維薩亞群島的宿霧島(Cebu)、薄荷島(Bohol)、尼格洛斯島(Negros)、萊特島(Leyte)西部、以及民答那峨島的北部(Wikipedia 2005b)。塔加洛語雖然在使用人數上佔第二位,但卻是大馬尼拉地區的主要語言。後來該委員會選擇了塔加洛語當成菲律賓發展中之國家語言的基礎。
1937年,奎松總統宣佈塔加洛語為菲律賓的國語。1940年,塔加洛語開始在菲律賓所有的學校中傳授。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正式從美國手中宣佈獨立,塔加洛語也才正式成為菲律賓的國語。從1961年到1987年,塔加洛語也被稱之為「菲律賓語」(Pilipino)。1987年以後,「菲律賓語」的拼法又改成「Filipino」(Wikipedia 2005a)。馬可斯倒臺後,阿基諾夫人推動之下,更確立了它的菲律賓國語地位。
參見:菲律賓語
2.23.2009
音韻學
語音
• 在語音學與音韻學中,語音一詞所指的是說話時所發出的聲音。語音是具體存在的物理現象。最小單位的語音片段稱為音素
• 與語音相對的概念是音位。在某個語言中,語音與語音之間的對照會造成意義的區別。表達相同語意的語音集合稱為音位。
• 以普通話為例,有聲子音[b]與無聲不送氣子音[p]不會造成語意的區別,因此有聲子音[b]和無聲不送氣子音[p]都劃歸為同一個音位/p/;但無聲不送氣子音[p]與無聲送氣子音[ph]之間的對照則會產生語意差異,因此無聲送氣子音 [ph]屬另一個音位/ph/。
• 相較之下,在英語中,有聲子音[b]與無聲不送氣子音[p]會造成語意的區別,因此有聲子音[b]和無聲不送氣子音[p]分屬不同的音位/b/與/p/;但無聲不送氣子音[p]與無聲送氣子音[ph]的差異就不會造成語意不同,因此這兩個語音被歸為同一個音位/p/。
• 被歸於同一個音位的類似但不同的語音稱為同位音。
語音資料庫
• 語音資料庫 (單音節、多音節組合、語法例句、中介語資料庫) 。
• 在教學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為語音是口語表達不可或缺的成分,語音習得不但需要正確的指導,還需要反覆不斷練習。
• 台灣的語音資料庫:MAT 語音資料庫
(MAT= Mandarin across Taiwan)
語言分類
• 語言系屬分類是指根據語言的發展和演變、直接而明顯的關聯,對語言進行歸類的方法。 語言系屬分類主要依據語言語音、詞彙、語法規則之間某些對應關係,把具有相似的語言歸於同一類語群,這種語群稱為同族語言即「語族」;按「語族」之間的某些對應關係,又歸在一起,這類同類語族稱為同系語言即「語系」。
• 現今全世界現存的語言接近7000種,根據系屬分類的方法,將語言分為若干個語群,每個語群中的語言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應語言分化與進化,而同類語群的語言是由一個祖語(母語言)演變而來的。語言系屬分類法採取「祖語」作為前綴,其分支連結下來,圖標圖表類似一個系譜表。
• 一般只對自然語言進行系屬分類,而不考慮人工語言。
• 在中文的語境裡,對世界諸語言的分類,有「語系」、語系下面的「語族」,較大語族下面衍生出語言支系(或簡稱「語支」),最後就是具體語言,最多達到四個層次。但實際上,語言的分支比這往往更複雜,所以有時亦因利乘便的把分類再細分為「亞語族」、「亞語支」等分類。
• 1 不同的系屬分類方法
– 1.1 以母語使用人口排列
– 1.2 以語言種類多少排列
語音處理器官
• 語音的產生是從肺部將氣流壓縮出來,經過喉嚨(聲帶) ,再到口腔或鼻腔,再到口腔或鼻腔,最後傳送到空氣中。
• 語音的變化,則是由控制發音器官的神經及肌肉或操弄,如聲帶的開合,喉嚨部位肌肉緊張程度,軟顎下降導致鼻音產生。
• 發音器官可以細分為:聲帶、上下唇 、上下齒 、上齒齦 、上顎 、舌尖 、舌前部 、舌中部 、舌後部
音韻學經典著作
• Readings:
• Solé, Maria-Josep. Beddor Patrice, Speeter. Ohala, Manjari. 2007.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Pho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 Maddieson, Ian. (1984). Patterns of soun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Roca, I., Johnson, W., & Roca, A. (1999). A Course in Phonology.
• Hulst, H. van der. Cognitive phonology.
• Language Families
音韻學家
• Baudouin de Courtenay (1845-1929) Kruszewski, M. H. (1851-87) (Kazan School)
• Sweet, Henry (1845-1912)
• Kruszewski, Mikol/aj (1851-1887)
• Saussure, Ferdinand de (1857-1913)
• Jones, Daniel (1881-1967)
• Firth, J. R. (1890-1960, London School: Prosodic Phonology)
• Trubetzkoj, Nikolaj S. (16. April, 1890-25 Juni, 1938)
• Roman Jakobson (1896-1982) (Prague School of Phonology)
• Hjelmslev, Louis (1899-1965, Copenhagen School)
• William Dwight Whitney
• Franz Boas
• Edward Sapir
• Leonard Bloomfield (American Structuralist Phonology)
• Morris Halle
• Fant, Gunnar
• Noam Chomsky (Generative Phonology)
• Donegan, P. J.
• Stampe, D.
• Vennemann, Theo
• Hopper, J. B.
• John Ohala
音韻學派
• Historical Phonology
• Evolutionary Phonology
• Kazan School
• American Structuralist Phonology
• Prague School of Phonology (1939)
• Copenhagen School (1943)
• London School: Prosodic Phonology (1946,1757)
• Dependency Phonology (1950s,1986,1987)
• Tagmemic Phonology(1987)
• Sign Language Phonology (1960s,1995)
• Stratificational Phonology (1960s)
• Generative Phonology (1968)
• Syllabic Phonology (1969,1995)
• Government Phonology
• Nonsegmental Phonology(1976)
• Natural Phonology (1972,1979)
• Natural Generative Phonology (1979)
• Natural Equational Phonology(1981)
• Categorial Phonology (1960s,1981)
• CV Phonology (1983)
• Discourse phonological (1984)
• Particle Phonology (1984)
• Atomic Phonology (1985)
• Lexical Phonology (1985)
• Declarative Phonology (1986)
• Declarative Lexical Phonology
• Prosodic Phonology (1986)
• Autosegmental Phonology (1976,1989)
• Three Dimensional Phonology (1980)
• Multidimensional Phonology
• Metrical Phonology (1982,1989)
• Moraic Phonology (1983,1991)
• Dynamic Phonology (1985)
• Experimental Phonology (1986)
• Laboratory Phonology(1990)
• Formal Phonology (1992)
• Constraint Based Phonology (1992)
• Attribute Value Phonology (1992)
• Cognitive Phonology (1993)
• Harmonic Phonology (1993)
• Optimality Phonology (1993,1997,1999)
• Grounded Phonology(1994)
• Computational Phonology (1995)
• Intonational Phonology (1996)
• Functional Phonology(1998)
•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2001)
• Phonetically Based Phonology (2004)
音韻系統實證
• Ohala (1986,188) defines that “the term ‘experimental phonology’ denotes the experimental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nits and concepts of formal phonological and morphophonemic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which excludes researches in the experimental phonetics) .”
應用音韻學
• Applied English Phonology covers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English sound system including basic phonetic elements, phonemics, allophonic rules of English consonants and vowels, phonotactics, and stress and intonation.
• Fulfills the need for a practical and accessible source of applied English phonology for students from Applied Linguistics, TESOL, and Speech Pathology programs
參考資料
• http://zh.wikipedia.org/
• http://www.ling.fju.edu.tw/phono/
• http://as.wiley.com/WileyCDA/WileyTitle/productCd-1405108711.html
2.15.2009
Moonstar88 - Torete
TORETE 傻瓜
Sandali na lang
你可以再抱我一下嗎?
Maari bang pagbigyan Aalis na nga
離開前再允許我這項請求
Maaari bang hawakan ang iyong mga kamay
我可以握你的手嗎?
Sana ay maabot ng langit ang iyong mga ngiti
我希望你的笑容蔓延至天際
Sana ay masilip
讓我可以再看一眼
Refrain: Wag kang mag-alala
不用擔心
Di ko ipipilit sa 'yo
我不會強迫你
Kahit na lilipad, ang isip ko'y torete sa 'yo
即使我離開,我心依然為你痴狂
Ilang gabi pa nga lang Nang tayo'y pinagtagpo
自從我們第一次相遇的那幾夜
Na parang may tumulak
某些事物引發了深深的感觸
Nanlalamig, nanginginig na ako
我感到寒冷,在房內顫抖
Akala ko nung una
May bukas ang ganito
起初我想我們會有未來
Mabuti pang umiwas
Pero salamat na rin at nagtagpo
不過現在最好不要成真,我寧可我們不要再相見
Chorus
Torete, torete, torete ako
傻瓜,傻瓜,我是個傻瓜
Torete, torete, torete sa 'yo
傻瓜,傻瓜,為你付出的傻瓜。
Repeat refrain
Torete, torete, torete ako
傻瓜,傻瓜,我是個傻瓜
Torete, torete, torete ako
傻瓜,傻瓜,我是個傻瓜
Repeat chorus
Torete, torete, torete sa'yo
傻瓜,傻瓜,為你付出的傻瓜
資料轉譯者為Edward先生,他的媽媽為菲律賓人,爸爸為日本人,阿公為日本人,阿嬤為台灣人,外婆為西班牙人,外公為菲律賓人,本身精通四種語言--菲律賓語、日語、英語、 西班牙語,而本首歌詞為菲律賓語中的方言--塔加洛語,塔加洛語為菲律賓中最多人數使用之方言,而Edward也提到了,菲律賓人的老祖先是是馬來民族,但經過四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西班牙、美國、日本),所以純種菲律賓人佔全菲總人口50%不到,所以全國有50%以上的人是混血兒最多的就是西班牙裔,再來就是華裔,這也是Edward外公外婆相識以及身份多重國籍的原因。
菲律賓是全亞洲一大英語系國家,只要唸過書的菲律賓人幾乎都會講英語,但還是有各自的語言,菲律賓語總數高達80幾種,一種方言代表一個族群,其中包含少數族群語言,不同族群的語言幾乎都不通,此外,菲律賓並無自己的文字國語和各地的方言都是用英文或少數的西班牙文下去拼,但這80幾種族群方言中!最多人使用的就是以下三大語言,也是菲律賓三大族群。這三大族群就佔了菲國70%以上人口。
第一大族: 塔加洛族(Tagalog):塔加洛族是菲律賓最大族群,這族群大多分布在呂宋島中部以南,塔加洛也是菲律賓國語,是菲律賓人共通的語言!
第二大族:伊洛加洛族(ILOCANO),伊洛加洛族人口與塔加洛族不分上下,族群大多分布在呂宋島中部以北,伊洛加洛語是他們日常主要語言,著名的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就是伊洛加洛族人。
第三大族: 維薩亞族(VISAYA),維薩亞族分布在呂宋島以南的維薩亞群島,這個群島北方大多是天主教徒,南方就有很一些回教徒了,維薩亞群島的首府就是在宿霧,因西班牙殖民的377年裡菲律賓的首都就是在宿霧,因此維薩亞地區是全國西班牙裔混血兒最多的地方喔!
資料來源:Edward & 網路知識